关于文旅结合,扶“瑶”直上社会实践活动的调研报告

关于文旅结合,扶“瑶”直上社会实践活动的调研报告


作者:宿铠轩、蔡琰、武梦贞


学校: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摘要: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因其男子穿白裤而得名。白裤瑶总人口约3万人,其中2万2千多名白裤瑶族人就生活在南丹县的里湖、八圩两个瑶族乡。 新中国成立前,南丹白裤瑶维持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中国是世界上出土和收藏铜鼓最多的国家,广西又是中国出土和收藏铜鼓最多、品类最齐全的地区。至今为止,在广西境内已发现了从春秋战国到清代末叶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鼓数量达2000 面以上,居世界之首。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非遗文化逐渐式微,文化复兴我辈新青年义不容辞,为此本次调研活动以南丹县白裤瑶非遗文化、南丹旅游产业为依托,非遗铜鼓文化为核心,瑶族服饰文化、银饰文化为辅助,在小红书、抖音创建介绍、展览、销售一体化平台,促进经济文化循环发展,带动当地各方面发展。将广西南丹白裤瑶铜鼓非遗文化推向更高平台,让更多其他民族人民感受白裤瑶铜鼓文化的魅力。


一、调研时间:


2023年7月11日—7月14日


二、调研地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南丹县里湖乡


三、调研对象:


里湖乡居住的白裤瑶族的居民和铜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四、调研方法:


采访调研法和参观调研法


五、调研学校: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六、调研参加人员:


丁敏丹、宿铠轩、蔡琰、黄秋洁、陈诗怡、葛春亮、钟辉、张势力


七、调研目的: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文艺是时代的号角的新时代号召,本次调研致力于将广西南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铜鼓文艺文化的发展紧跟时代脉搏,我们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当地少数民族白裤瑶族与铜鼓文化,进而将他们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助推当地乡村振兴,为南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谏言献策。通过对当地的实地调研,充分了解白裤瑶族和铜鼓背后的文化内涵,选取合适的媒介,向外界对其进行宣传和弘扬,为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增强大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大学生的知识面。


六、调查方式:


组建三下乡团队去往广西河池南丹县里湖乡实地调研。同里湖乡政府书记和铜鼓传承人交谈了解铜鼓文化及其传承情况。在白裤瑶生态博物馆、遥望天下、千户瑶寨等地点实地感受白裤瑶文化,了解白裤瑶族群的乡村振兴进程。


七、调查过程


本调查小组在南丹县里湖乡进行实地调研,现对白裤瑶族及其铜鼓文化的调查工作具体展开,并进行以下汇报:


(一)7月11号


下午六点抵达广西河池南丹县里湖乡,到达目的地后,进行休息整顿。


(二)7月12日


早上9点到达里湖乡政府,与乡团委对接工作。团委书记与我们亲切交谈,在交谈中我们得知了里湖乡的人口分布状况,了解了当地的乡村振兴产业。随后书记亲自驾车带领我们去往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

中午12点我们抵达白裤瑶生态博物馆。通过看展,我们充分了解了铜鼓舞文化。铜鼓舞也称猴棍舞,白裤瑶语音译为"勤泽格拉",是白裤瑶特有的传统舞蹈,旧时多为男子在葬礼场合上跳。此舞蹈于2014年12月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下午2点我们去往当地著名景区“瑶望天下”参观,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利用自媒体平台,以助力当地旅游业发展为目的,吸引广大游客前来游玩。


(三)7月13日


早上8点我们一行人来到朵努社区参观,直观感受到了里湖乡乡村振兴的成效。集体搬迁安寨,社区内干净整洁,基础设施一印俱全,孩子们光脚在社区花园里追逐打闹。社区的房屋也保留了白裤瑶族传统居落的特点:依山而建,分为“叉叉房”和“干栏式”建筑,结构简单、易于维修,且防风、防雨、防风。

下午3点拜访铜鼓传承人黎政军老师,在对黎老师的采访中我们了解了大量铜鼓知识。在白裤瑶民间,铜鼓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是白裤瑶人们的精神寄托,是大山的精灵。白裤瑶使用的传世铜鼓大多是明末清初的铜鼓,属麻江型铜鼓。据2018年统计,在整个白裤瑶民间已收藏有铜鼓900多面,其中400多面为流传百余年乃至数百年以上的传世铜鼓。白裤瑶人珍爱铜鼓,每面铜鼓在被购买来时,都要请族中祭司为其举行隆重的取名仪式,今后即视为家庭成员一样。铜鼓有雄、雌之分,可根据鼓心的太阳芒、声音或者鼓型来辨别雄雌。铜鼓最初是以神器、炊器出现,之后也作为战鼓使用,而白裤瑶的铜鼓主要用于葬礼,葬礼时有特别的讲究,要进行祭鼓仪式(请鼓、还鼓魂、嘱咐鼓等)。白裤瑶使用铜鼓的方式与其他民族不同,敲打时由皮鼓、铜鼓、鼓槌、竹条、风桶为一体而交融奏出古朴而又动听的音乐旋律,鼓点节奏分为:怀里式、纪后式、瑶里式、岂地式等。

下午5点我们坐大巴离开里湖乡,完成了我们的下乡之旅。


八、调研分析


(一)广西南丹白裤瑶非遗铜鼓发展现状


1.非遗铜鼓传承人缺失


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化的发展使人们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非遗铜鼓传承人培养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物力和财力,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居民大多家庭都不富裕,以致于南丹白裤瑶里湖乡年轻人背井离乡,在外工作赚钱,养家糊口,而不愿意从事非遗铜鼓传承工作,年复一年,老一辈传承人越来越少,非遗铜鼓文化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2.外来文化冲击


随着世界日益融合大发展,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爵士舞,街舞等舞蹈进入人们的视野。而现代化电子产品的出现使人们也不再需要铜鼓舞活动来交流,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神灵崇拜消减,民族融合的过程下,汉化过程的加快,壮族的许多习俗都渐渐消失,会说壮语、唱山歌、跳铜鼓舞的人大大减少,铜鼓的传承和发扬陷入难境。加上近几年疫情的影响,人们出行不便,旅游行业遭到了严重的打击,铜鼓相关的旅游景点和文创产品难以发展,去寻找铜鼓文化的发展之路迫在眉睫。


3.国家政策支持


由于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加,国家依据时代发展,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6月12日被列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十三五”期间新增的地方性保护条例等等都使得非遗保护日趋完善,而南丹里湖乡作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风味地区,更是通过建设、开放博物馆,千户瑶寨,以及建设与铜鼓相关旅游景区来保护铜鼓发展、传承。这些为南丹里湖乡白裤瑶发展带来了政策保证。非遗铜鼓作为广西壮族重要精神文化遗产,凝聚了民族精神。


(二)关于加强广西南丹白裤瑶非遗铜鼓传承与保护措施


1.加大财政支持,给予非遗传承人经济补助


政府出台相关激励政策,给予铜鼓舞的传承人经济支持,吸引年轻人学习铜鼓文化、传承铜鼓文化。同时,也可以寻找广西南丹白裤瑶非遗铜鼓文化传承人黎政军老师,进行指导,通过完善壮族铜鼓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知识技能和道具制作,并结合后期的不断学习,逐步完善还原壮族铜鼓原始面貌,让更多人以新形式重新认识铜鼓文化,并通过以老带新,培养出更多的传承人。


2.依靠网络新媒体宣传广西南丹白裤瑶非遗铜鼓文化


打造新媒体宣传平台,利用壮族“三月三”节日等展示铜鼓的活动,并进行大力宣传,结合现代化元素和古风设计,打造具有现代元素的铜鼓之路,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相关的短视频,展现铜鼓舞的魅力风采,创作出别处心裁的铜鼓小故事和画本,吸引人们的兴趣。


3.设计非遗铜鼓文创产品


开发有特色的文创产品,通过文创产品的传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以物质形态真正地融入现代人日常生活当中,将对铜鼓保护和传承起到重要的作用。依托当地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文创产品设计和文化宣传,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旅游发展相结合、创新性发展,依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让民族特色系列文创品牌走上市场、走向全国。


(三)广西南丹白裤瑶非遗铜鼓文化传承意义


南丹县白裤瑶以非遗文化、南丹旅游产业为依托,铜鼓文化为核心,瑶族服饰文化、银饰文化为辅助,创建介绍、展览、销售一体化平台,促进经济文化循环发展,带动当地各方面发展。本项目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南丹里湖乡白裤瑶进行调研,知晓白裤瑶非遗铜鼓文化历史发展脉络,也了解到当地依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发展旅游业,促进乡村振兴,以便于更好的传承铜鼓文化,让更多其他民族人民感受白裤瑶铜鼓文化的魅力。





图为实践队在里湖乡民族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参考文献:


〔1〕马凯莹,徐丽君,徐云.白裤瑶族服饰图案在文创产品中的创新应用[J].湖南包装,2023,38(03):138-142.


〔2〕蒋洁草,王宗博.民俗文化元素在古村落视觉形象中的运用——以南丹县八圩乡白裤瑶族为例[J].湖南包装,2022,37(05):96-99.


〔3〕韦怡妃,梁佩佩,陈帝丰,黄章怡,李睿,温新荣.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壮族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05):108-112.